當千年石窟在陰雨中依舊人聲鼎沸,當殷墟甲骨在指尖幻化成躍動金光,我們分明看見,古老的中原大地上,文化的薪火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熾烈燃燒。這不是封存于博物館玻璃柜中的靜態(tài)展覽,而是融入街巷煙火、叩擊當代心門的活態(tài)傳承。
從文物守護到生活浸潤,文化傳承有了溫度。習近平總書記“保護好、傳承好、傳播好”的囑托,在河南化作了讓文化遺產(chǎn)“活起來”的生動實踐。國慶中秋節(jié)前夕,鄭州商代都城遺址變身“亳都·新象”,成為市民遛彎兒的日常去處;3600年的文明遺跡不再遙遠,而是絲滑嵌入現(xiàn)代生活場景。這種轉變,讓保護從專業(yè)的、有距離的守護,變成了可感知、可參與、可分享的生活體驗,文化因此而有了體溫,傳承也因此獲得了最深厚的民間根基。
從景點觀光到深度感受,文旅融合有了深度。河南文旅的“更新迭代”,正是一場從“賣景點”到“賣文化、賣生活”的深刻變革。游客不再滿足于在龍門石窟前匆匆合影,而是愿意漫步伊河河畔,與盧舍那大佛進行一場跨越千年的凝視;不再僅僅打卡二七塔,而是沉浸于《只有河南》的戲劇世界,在金融島的夜色中感受古今交融的城市脈動。這種“不趕路、去感受”的旅行方式,標志著文化消費從淺層觀賞走向深度共鳴,文旅融合因此具備了穿透時空的精神力量。
從技術還原到心靈共鳴,文化傳播有了力度。XR技術讓商代王子“活”過來,3D動畫讓青銅鑄造技藝不再神秘,這些新技術既是炫酷的展示手段,又是打通古今隔閡的橋梁。它們所做的,不是簡單的技術還原,而是構建了一種能讓現(xiàn)代人,特別是年輕人理解、共情古代文明的話語體系。當抓取青銅器便能目睹其熔鑄過程,當觸碰甲骨文字能看到其演變脈絡,抽象的文化變得可知可感,古老的智慧得以與現(xiàn)代心靈同頻共振。
“雙節(jié)”期間,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(fā)祥地之一的河南,所展現(xiàn)的文化圖景無不啟示著我們,真正的文化傳承,絕不是簡單的復古或守成,而是在深刻理解基礎上的創(chuàng)造性轉化。它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、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(chǎn)、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,都成為滋養(yǎng)當代生活的源泉。只有讓文明瑰寶從歷史的深處走來,化作街頭巷尾的尋常風景、市民生活的精神滋養(yǎng)、城市發(fā)展的文化底色,文化便不再是束之高閣的標本,而是流動的、生長的、與我們血脈相連的力量。(大河網(wǎng)河聲評論員 朱波)
(責任編輯:梁艷)